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?争议的目的是?

    信息发布者:渠YYY首
    2017-08-11 17:20:57   转载

    通过争夺文化资源,实现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问题的关键是,争夺必须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,致力于保护、传承、发扬传统文化,而不是只要有助于地方发展,就千方百计为我所用,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不惜割裂、错解乃至歪曲史实,以至文化沦为发展的陪衬品、附属品、牺牲品。很明显,这种发展焦虑下的文化观,对文化不仅是一种亵渎,更有可能对其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。这种担心显然并非空穴来风。纵观近年南襄之争的前前后后,其实已经表现出地方这种发展焦虑的苗头,并且对“诸葛亮躬耕地”这一文化品牌造成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。襄阳方面为尽快树立起权威的躬耕地品牌,不惜成本,不计代价,隐现了其内心深处急功近利下的发展焦虑。



    比如,从学术理论的层面讲,为了获取舆论优势与先机,襄阳曾半年内召开四次学术会议,甚至一月内开两次,这本身就有悖学术探讨规律,学者们根本来不及有自己成熟的思考,“为政府说话”的炒作痕迹非常明显。而从实践中看,大到襄樊市的更名,小到泥嘴镇改为卧龙镇,乃至襄樊学院下设“孔明学院”,细分“诸葛亮一班”、“诸葛亮二班”,并在媒体上高调宣传,如此刻意哗众取宠、吸引眼球的背后,其实更是发展焦虑的生动表现。而反观南阳,一面不想失去诸葛品牌,一面又保护不力,乃至出现某些历史实物的流失、损坏,其背后体现的同样是一种发展焦虑。



    从根本上讲,南阳与襄阳在对待躬耕地品牌上,之所以表现大相径庭,关键是因为双方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:襄阳看重“诸葛亮躬耕地”这一文化无形资产的品牌力量,希望实现借势发展。而南阳方面则长期将其忽视,乃至视为发展的障碍,一个典型的例子是,方圆数公里的卧龙岗,正处在当地城市发展与扩张的核心,地方政府“毁岗盖楼”的现实取舍,集中反映了其竭泽而渔的发展焦虑。发展的饥渴追求与无限张力,促使两地政府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皆多多少少偏离了科学与理性。如果说,襄阳在为我所用中过于急功近利,那么,南阳则是在无所作为中失去了责任担当。一个向“左”,一个趋“右”,这种政府博弈的结果,很可能使得人们最终距离文化真相不是越来越近,而是渐行渐远。



    中国有这样的纷争暴露了国人不会树立民族智慧象征的劣根性!国外也有自己国家的智慧典范,但是外国人把他塑造成全民族的骄傲,把他推向全世界!从来不会在这个名人出生在哪里,归哪个地方所有,能给某一个地方带来多少经济利益上面做文章!国人只会争这些眼前的利益,就好像某一个地方囊括了中华民族所有的智慧。诸葛亮在山东,在河南,就好像这两个省份有某种意义上的地区优越性!短时间没内也许会给地方上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,但是长远来看无形之中,不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。大张旗鼓在媒体上争来争取,让所有人知道诸葛亮是我们这里的人,外省的来旅游,看见诸葛亮的塑像,是一个中国人的心态看国家的人文遗产呢,还是以外省人的心态看看別省的历史名人呢?外国经常因为思想意识上的不统一陷入长达百年的内战,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?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